你愛吃榴槤嗎?喜歡的人很愛,不喜歡的人絕對會覺得超、噁、心。

有一集的《櫻桃小丸子》,花輪送了櫻桃小丸子一顆榴槤。小丸子的家人切開後,全家大爆走,還責怪花輪怎麼送給他們一個壞掉的水果。

而喜歡吃榴槤的朋友肯定有一煩惱,即是吃完榴槤後,口腔味道難以消除,不論是刷牙漱口都沒有用,跟人講話時好尷尬。

來看看榴槤的相關知識,小編就告訴你怎麼樣輕鬆去除吃完榴槤後的口腔味道!

【文/胖胖樹 王瑞閔  資料來源/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淺談榴槤歷史

  東南亞地區食用榴槤的歷史久遠。除了人,非常多的野生動物都會吃榴槤,連森林之王老虎都愛。所以人類應該還沒進化成人就開始吃了吧!

(榴槤的營養價值真的非常高。有多高呢?與其表列一大堆數據跟專有名詞,不如告訴大家,野生的老虎跟紅毛猩猩都懂得吃榴槤當月子餐。)

  精通阿拉伯語及波斯語的馬歡,隨鄭和三次下西洋,一四五一年完成《瀛涯勝覽》一書,依序介紹南洋諸國。
  其中介紹:在蘇門答剌國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焉,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爛牛肉之臭。內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皆有子,炒而食之,其味如栗。賭爾焉正是馬來語及印尼文對榴槤的稱呼Durian 直接音譯。Durian 在馬來語中意思是「刺果」。而水雞頭是一種長滿刺的中藥材,芡實。

  後來植物學家替榴槤命名時,便將Durian 拉丁化成Durio ,將榴槤的學名命名為Durio zibethinus 。種小名Zibethinus 來自義大利文Zibetto,意思是果子狸或麝香貓,可能是要強調它具有強烈氣味。

  義大利威尼斯的商人尼科洛·達·康提,是繼馬可波羅後,西方世界到遠東旅遊的重要探險家,一四二一年他到了蘇門答臘,並在那裡待了一年。那年,是鄭和第六次下西洋,中國與東南亞諸國頻繁接觸的時代。他將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訊息帶回歐陸,刺激了葡萄牙人探索繞過非洲到遠東的新航線。

  同時尼科洛也記錄了非常多東南亞的香料與水果,其中也包含了榴槤:「有一種綠色,大小如黃瓜的水果叫作榴槤。有五瓣長條狀如柳橙般大小的果肉,像是凝固的牛奶或奶油。」這是對榴槤很清楚的描述,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提到榴槤的味道。

 

台灣可以自己種榴槤嗎?

  橫濱植木株式會社於一九○九年率先自新加坡引進榴槤。一九二二年田代安定自爪哇地區引進榴槤,並於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培育了兩株。而後,包含櫻井芳次郎與佐佐木舜一,又從東南亞地區引進數次。然而一九五一年出版的《台灣果樹誌》僅記錄「生育緩慢,易受霜害」。後來也沒有其他更多的資料。
一九八○年代末期,金枕頭榴槤鮮果初進口來台。當時一台斤數百元,一顆榴槤要價一、兩千元。一九九○年代初期,或許是接受度較低,或許是受其他品種影響,榴槤跌價至每台斤三四十元。

不過也因為價格親民了,果王在市場上漸漸站穩了腳步。從最初的品種金枕頭開始,慢慢的,青尼、曼波尼、甲倫相繼出現。

  二○○○年後,干腰、泰皇等單價高,滋味更好的榴槤紛紛進口來台。榴槤價格又逐漸往上攀升,從每斤三、四十開始,漲破五十,破七十......時至今日,好吃的榴槤鮮果價格每台斤八十到一百四十元,還常賣到缺貨。我真的不曉得是物價上漲的關係,還是如網路傳言,榴槤被消費力更高的對岸鄰居買光了。只是很可惜,最頂級的馬來西亞黑刺榴槤仍未進口,貓山王榴槤至今仍只有冷凍的果肉且貴到靠北邊走。
  在台灣,喜食榴槤的大有人在,號稱以農立國的台灣,從三十年前就開始有人嘗試栽培榴槤。然而,真正見過榴槤花的人卻不多。原因無他,只因為榴槤怕冷,容易夭折!好不容易有栽培成樹者,往往也會因為等不到榴槤開花結果而將其砍伐。其實,榴槤在台灣不是一定會冷死,也並非不會結果!
  榴槤原生於土壤貧瘠、溫暖高濕的東南亞熱帶雨林,小苗根系不發達,跟豬籠草一樣,容易肥傷。而且它們有很長的幼苗期,栽培需要遮陰避風。加上榴槤是幹生花,果實又那麼重,樹木要長到能夠負擔果實重量並且開花結果,在台灣起碼要二十年。很多人種了五年十年就放棄砍掉了,時至今日,可以在自家採榴槤的人,少之又少,幾乎都是誤打誤撞成功的。

 

榴槤小百科


學名:Durio zibethinus Murr.
科名:錦葵科(Malvaceae)
原產地:馬來西亞、婆羅洲
生育地:低地熱帶雨林
海拔高:0-500m

----------------------
榴槤屬是錦葵科大喬木,過去歸類於木棉科(Bombacaceae),是較原始的種類。

主幹筆直,高可達40 公尺,基部具板根。單葉、互生、全緣,葉先端有明顯尾狀尖,葉背被附銀白色鱗片。總狀花序,幹生。

非典型蒴果,仍會跟其他木棉科的植物一樣,以背裂方式開裂。花主要是由狐蝠或大型昆蟲授粉,而其種子則藉由猿猴、狐蝠、甚至大象、老虎等大型動物散布。

榴槤種子大型,發芽率高。落入枯落物層中,約三天即發芽。發芽後,其子葉並不會出土,而留在種子內。

當榴槤長出第一片真葉時,植株多半已有30cm高。此時,在森林底層的榴槤小苗緩慢生長,並忍耐陰暗的環境。待上層出現孔隙,幼苗便迅速向上生長,以爭取光線。

 

這一招,清除口腔的榴槤味!

榴槤怎麼吃,各有巧妙不同。

有人愛鮮食,有人愛吃口感如冰淇淋般的冷凍果肉。

但是不管怎麼吃,吃完之後都會在口腔裡留下一股味道。萬一碰到不愛榴槤的人,說話時難免尷尬。

刷牙、吃口香糖,完全沒用。唯一的解法,就是利用榴槤的果殼裝水,喝掉。榴槤果肉味道那麼重,榴槤殼竟然什麼味道也沒有,不得不感嘆造物者真得太神奇。

 

猜猜看,身邊還有哪些物品是跟雨林植物有關??

看更多:《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停下腳步 聽雨林植物細說台灣史

在台灣,有一群昔日活躍的雨林植物,如今零星散落各地
這是一本關於它們的小圖鑑、生態紀錄、應用文化
以及對台灣歷史、社會與族群的觀察筆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