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印度影響世界的料理是咖哩,其實印度對現在餐桌的影響,遠遠不只如此。除了黃瓜、胡椒、茄子、薑是來自印度,佛經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天竺的痕跡。

image

【文、圖/胖胖樹 王瑞閔;出處/  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  

 

 

 

張騫通西域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一段歷史。熟悉的是大家都知道這事件,陌生的是張騫通西域後,有許多原產於印度或中亞、西亞的植物被引進東亞。


張騫是中國西漢時期的外交官暨探險家。奉漢武帝之命,西元前一三九年出使西域,兩次被匈奴軍隊俘擄,歷時十三年才回到首都長安覆命,成功開拓了絲綢之路,帶回大量資料,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


張騫通西域後,許多原本東亞沒有的作物陸續被引進。包含我們熟悉的葡萄、核桃、石榴、芝麻、蠶豆、苜蓿、大蒜、香菜、胡蘿蔔、菠菜、西瓜等,主要來自中亞或西亞。印度原產的作物則有黃瓜、胡椒、茄子、薑、棉花。


如果「哥倫布大交換」是新世界與舊世界動植物的交換,那絲路開通或許可以視為舊世界東西方植物的大交換。這次交換的植物,名稱冠上了「胡」字,而「哥倫布大交換」後新世界來的植物,則冠上了「番」字。


例如核桃又稱為胡桃、芝麻又稱為胡麻、蠶豆又稱為胡豆、大蒜又稱為胡蒜、香菜又稱為胡荽、黃瓜就是胡瓜,還有胡蘿蔔;而西瓜是來自西方的瓜,菠菜原本寫做波菜,是指波斯來的菜。這些作物,都經由絲路傳遍東西方。


而番茄、番石榴、番荔枝、番椒(辣椒)、番藷、番麥(玉米)、番木瓜,這些名字裡有「番」字的,則是美洲大陸原產的植物。名稱,透露了植物的來歷。


不過,有時候某些植物引進時間久了,往往會讓我們誤以為它們是土生土長,因而有土芒果、土鳳梨、土芭樂等稱呼出現。其實這些都不是東亞原生植物,鳳梨與芭樂自美洲飄洋過海而來,芒果則是道地的印度風味。


我們總以為印度影響世界的料理是咖哩,其實印度對現在餐桌的影響,遠遠不只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黃瓜、胡椒、茄子、薑是來自印度,佛經中也可以找到不少天竺的痕跡。甚至原產於中亞、西亞的植物,進入印度的時間都可能早於引進中國,因此還必須從梵文音譯這些植物。


除了前面幾章中介紹的肯氏蒲桃、香欖、長葉馬府油樹、羅望子、油柑、紅棗、象橘、辣木、可可椰子,第二部將介紹的扇椰子、芒果、訶黎勒、波羅蜜、紅瓜、檳榔、荖藤等可以食用的蔬果,佛經中還記載許多我們熟悉或不熟悉的可食用植物或香料,例如椰棗、胡桃、石榴、木敦果、胡椒、芝麻、薑黃、番紅花、甘蔗等。如果仔細看拉丁學名,甚至會發現芒果、羅望子、芝麻的種小名都是印度。


《大唐西域記》記載:「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云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中國古代稱印度為天竺或身毒,專家研究是輾轉從波斯語而來,直到玄奘至印度取經後,才正音為印度。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位在東西方之間的區域,發展出它獨特的宗教與文化。西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將佛教輸出;到了大航海時代,英國則讓「咖哩」一詞成為印度的代名詞。那些源自印度的蔬果與香料植物,或許就如同咖哩一樣,雖然看不清楚,卻早已融入在我們生活之中。
 胡桃成熟後果時會自己裂開,種子就是胡桃(攝影:董景生)
胡桃
核桃又稱胡桃,梵文是पार्वतीय,轉寫為parvatiya。漢文佛經通常直接稱胡桃。因為是張騫通西域後才引進東亞的堅果,所以稱之為「胡」桃。
 石榴的果實(攝影:胖胖樹)
石榴
石榴梵文是दालिम,轉寫為dalima。佛經有一說認為石榴是吉祥果,可以破除魔障。因為與消災有關,所以有「鬼怖木」之稱。它開花少,結果多,比喻「因行」少而得大果。
 胡椒果實成串(攝影:胖胖樹)
胡椒
胡椒是全世界廣泛使用的香料,也是阿育吠陀藥用植物,其根、葉、種子皆可入藥,治療腸胃疾病、神經系統疾病、魚類與蕈類中毒、咳嗽、痔瘡、皮膚病等,範圍非常廣泛
 芝麻的蒴果(攝影:王秋美)
芝麻
芝麻是非常古老的榨油植物,因為是張騫通西域後自西亞引進,古代稱為「胡」麻,又稱為巨勝、方莖、油麻、脂麻,芝麻原是脂麻的錯字。梵文是तिल,轉寫為tila。其種子細小而多,佛教用它來比喻諸佛微細、遍滿,而且無數。
 薑黃塊莖是咖哩的顏色來源(攝影:胖胖樹)
薑黃
薑黃在佛經中稱為呵梨陀,梵文是हरिद्रा,轉寫為haridra,是栽培歷史久遠的藥用植物,也是咖哩中十分重要的香料。咖哩的黃色即是來自薑黃塊莖的顏色。在阿育吠陀中,使用其塊莖治療腸胃、支氣管、皮膚等方面的疾病。
 
悉達多的花園──佛系熱帶植物誌:日常中的佛教典故、植物園與花草眾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