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重視節慶,舉凡年節、拜神、祭祖,甚至嫁娶、添丁,此時全家族包括離家工作、求學的孩子們也往往返鄉團聚,一大家子好不熱鬧。
打粄原就為了能讓團聚在一起的大夥能隨時有得吃食,至於打甚麼粄,則往往視節令盛產甚麼材料而定。
所以,農曆年前蘿蔔正好收就做蘿蔔粄、清明前後艾草長得滿山遍野就做艾粄、中秋芋頭盛產就做芋粄。
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不同節慶的象徵。

image

【資料來源/客家人的惜物廚房:原來食材可以這樣變!91道一菜多吃的經典媽媽味 (電子書)

 

客家人打粄,不為吃得巧

如果將客家粄解讀為客家米食文化所呈現的精緻面,那可就小看了客家粄的內涵。客家人打粄,並不是為了細緻可口,而是為了不浪費時節盛產的作物,所以花心思嘉以加工應用;也為了一次大量做,供日後分次取用,才能輕鬆地在農忙與節慶時,更快速填飽一家老小的肚皮;更圖它容易吃飽、方便攜帶,好在外出、工作、祭拜等各種時機裡,能更簡單輕巧。
客家粄,不僅是客家米食文化的特色,也隱藏著客家人落實於飲食中的實用文化。在每一塊粄裡,都能感受出客家人對大自然賜予食物的感恩,以及對飲食生活的細心思量。

打粄,讓米食也能上供桌

珍惜與感恩是客家人的天性,因為珍惜,所以客家人的生活起居、飲食習慣都以樸實為主軸。而因為感恩,客家人時時刻刻,不論喜慶或節日,都以敬天謝神為開場。
從客家人的供桌上,可以看出他們如何表現珍惜與感恩的端倪。客家人的供品大多來自自家農地裡的收穫,有什麼供什麼,要的是心意而不是鋪張浪費。米食是農作物裡的大宗,因此以米食作為供品就成為最自然不過的選擇。但是不論生米或是熟飯,都不是合放上供桌,聰明的客家人於是打粄,幾個花樣就將白米變成既美味又虔誠的好供品。逢年過節少不了敬謝天地,不論是鄉間的伯公祠或是自家神明廳的供桌上,也少不了粄的身影。甚至可以說,打粄就是為了展現謝神的誠意,打好的粄往往先上供桌,才上餐桌。

順時節而生,自然而然地多樣化

客家人打粄有著一定的製作工序,但口味往往順著時節而定,手上有什麼材料,於是思考怎麼拿來入粄;這次打粄為著什麼用途,於是盤算要怎麼入籠。兩種思維相互運作下,各式各樣的粄,也就順應而生。
從材料來看,米食一直是客家人的主食,因此選用稻米來打粄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客家人的田地裡可不是只種植稻米,在休耕的期間,或是住家周圍畸零土地上,種植的地瓜、蘿蔔、芋頭、韭菜、紅蔥、薑等作物,加上山中野生的艾草、月桃、柚子、綠竹等植物,還有祭拜後的牲禮,有的直接入粄,有的做成餡料,都成為打粄時最佳的材料。
從造型來看,整籠整床的粄大多出現於全家團聚的時刻,製作起來最快,份量也最多;水分較多的粄,以小碗裝盛再蒸,易熟也方便取用;要方便攜帶又能吃飽,做成一人份的菜包,營養又耐飽;中秋節自然要將粄包成粽子,才算是應景;討吉祥要加點紅色,然後印上吉利的圖案就最有誠意了;宴客則要花點工夫才算招待,攤薄來蒸再切長片,或壓成圓條、搓成圓球,雖然只是普通米食,花了心思去做,自然就能賓主盡歡。

打粄!從街頭熱鬧到巷尾

傳統客家人打粄,那可不是簡單的活,拿出最大號的蒸籠,一籠籠疊起大火炊,是全家不分老少都會分配工作,一起忙樂的盛事。有經驗的老人家指導著選米、配米,每種米要泡多久?磨米要配上多少水>用米漿還是粄脆?配料有哪些?份量要多少?怎麼處理、煸香?怎麼和?怎麼蒸?年輕人依著指示分工合作,一道道工序都是自家人才有機會窺探的獨門秘方,每家的口味也都象徵著自家的風格,怎麼吃都不會膩。
這樣的家族盛事,每年總會來個幾回,一家大小動員起來,大人們忙進忙出,再小的孩子也要跟在旁一起起鬨,一年中大大小小的節慶,往往就從這股熱鬧勁中展開,也難怪客家子弟一想到過節,腦海裡首先就浮現出打粄的歡樂景象。


各大節慶輪番上陣的客家粄

順著時節,我們可以發現,應時應景的各種客家粄,正悄悄地依序現身。

農曆年節

image

農曆年是客家人最重要的節慶,要從年前持續熱鬧到元宵,忙碌了一整年的客家人這段期間會放下工作,好好的謝神並和親友團聚。
在這樣重要的日子裡,應景的客家粄自然口味花樣和數量也最多,甜的、鹹的、主食、點心琳瑯滿目,滿滿的散放在桌上、廚櫃裡,整屋子都是粄香。


元宵

image

元宵正是年節的熱鬧收尾,除了還可以看見年節應景的粄,堆疊得如同塔一般高的紅粄,更是元宵的重頭戲。
過去一年家中有喜的人家,會在這一天準備好紅粄或新丁粄,慎重謝神之餘,分送給鄰居親友,大家一起分享喜氣。


清明

image

元宵後到清明這段期間,是客家人舉家忙著掃墓的時期,祭拜祖先的祭品中少不了艾粄,或是艾草口味的豬籠粄。
清明時節雨紛紛,客家人也相信此時吃艾粄,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濕寒之氣,以免濕寒傷身。


端午

image

客家人端午包粽口味其實很多樣,甜的、鹹的、大的、小的、冷食、熱食的都有,而其中以粄粽為主角,也最具客家特色。

 

中秋

image

中秋正是芋頭盛產的時節,應景的粄自然少不了芋粄。此時秋收正忙,加上寒冬將至,多吃點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正是客家人順應天時的養生之道,除了芋粄之外,南瓜與地瓜所製成的粄,在此時也很常見。


重陽

image

客家人非常重視家族間的情誼,因此人口眾多的大家族在客家庄裡並不少見。重陽敬老雖不算大節日,但家中有年長長輩的客家人,仍有製作九層粄表達孝敬感恩之心的習俗。


冬至

image
時序正要進入寒冬,正是一大老小圍爐吃粄圓暖冬的好時候。鹹粄圓當正餐,甜粄圓當點心,那怕天氣再嚴寒,也是要暖進心坎裡的。


節慶聚會

image
鄉里間有酬神慶典或聚會時,打粢粑就是街坊鄰居大家共襄盛舉、聯絡感情的重頭戲。傳統打粢粑一次的分量很多,所以較少在自家中製作,久而久之便成為大型聚會時才會出現的應景美食。

 

繼續閱讀:客家人的惜物廚房:原來食材可以這樣變!91道一菜多吃的經典媽媽味 (電子書)

image

 身為客家人的邱寶郎主廚,將從小熟悉、富有感情記憶的客家媽媽味,融合了多年大廚經驗,致力於將客家菜做出現代演繹,讓這些家常的味道更容易上手,少油 少鹽的做法也更有健康概念。書中彙整了客家菜獨有的飲食文化與精神,從多元的米食變化到經典菜色「四炆四炒」,不僅教菜還要說菜,介紹客家人特有的季節食 材處理,以及實用的保存祕訣;最後並拜訪了各地客家媽媽的拿手菜,找出更多館子吃不到、美味絕倫的客家味。

  珍惜傳統、演繹現代味的客家美食寶典!
  +56道少油少鹽一樣好吃的健康新配方
  +24道館子吃不到的道地客家媽媽味
  +11道客家庄最受歡迎的米食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