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日治時期,台灣即有種植咖啡的紀錄,不過台灣咖啡的飲用與種植卻是兩條平行線。
 

  無論是1930年代末期或1960年代初期的栽培全盛期,咖啡都主攻外銷,台灣喝咖啡的風潮並未普及,那台灣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咖啡館喝咖啡的呢?

 

圖說:亞蘿瑪咖啡屋的日式三明治。

 

【文/胖胖樹 王瑞閔/照片來源:好吃33:Coffee Food!咖啡館裡的隱藏名物

 

 

日治時期 引進喫茶店風潮

 

  日治時期,日本將咖啡飲用風潮帶進台灣。根據《後解嚴台灣文學》書中陳柔縉在<發現台灣第一家咖啡店>文中的考證,第一家有販賣咖啡的店是1987年在《台灣日報》刊登廣告的西洋軒喫茶館。這家店位在「西門外竹圍內」--大約是西門町。它將自己定位為歐風喫茶館,從主打商品來看,類似今天的西餐廳。

 

  到了一九一二年,台北新公園內,模仿當時日本銀座的獅子咖啡店,開了一家獅子喫茶店,是當時文人雅士聚集之處,一個月舉辦一次的「台北番茶會」是藝文愛好者的固定聚會。

 

  一九二〇年代,咖啡館越來越多。在《咖啡時代:台灣咖啡館百年風騷》書中,作者沈孟穎從一份一九二八年出版的資料《台北市六十餘町案內》發現,當時台北已有二十二家販賣咖啡的咖啡店、喫茶店與音樂茶室。當時咖啡又稱番茶,所以喫茶店賣的其實是咖啡,不是茶葉。而所謂的「咖啡店」雖然真的有賣咖啡,卻是有「女給」陪伴的風月場所。

 

  一九三〇年代,台籍的文化菁英也開始經營咖啡館。《陳逸松回憶錄》提到,台灣最早的西式茶店是一九三一年由畫家楊三郎的大哥楊承基在大稻埕開設的維特咖啡。這或許是第一家由台灣籍人士所經營的咖啡店,取名自大文豪歌德成名作《少年維特的煩惱》。最初是一家純賣咖啡的「喫茶店」,後來因為生意冷淡,轉變為酒家型「咖啡店」 。一九三四年,維特咖啡主廚廖水來另起爐照,開設波麗路西餐廳,名稱源自法國名作曲家拉威爾的一首圓舞曲《BOLERO》。此時大稻埕的咖啡店是台籍文化精英的聚集場所,也是記者蒐集情報的地點。依沈孟穎的說法,是「反抗殖民意識的祕密基地」。

 

  除了喫茶店,一九〇七年的報紙上也有記載,火車內也有販賣麵包跟咖啡給一早趕搭火車的旅客做早餐。一九一一年《台灣商工人名錄》介紹台灣鐵道飯店 ,也提到,正餐時間外有提供水果茶和咖啡。可見當時日本已將喝咖啡習慣帶進台灣。不過,除了台籍醫生曾留下早上有喝咖啡習慣的日記,以及鄉紳階級可以到上述的店家消費,一般台籍民眾是否喝咖啡則不得而知。

 

看更多:好吃33:Coffee Food!咖啡館裡的隱藏名物

台灣有很好的咖啡與咖啡文化,從整個城市都是我們的咖啡館,到世界頂級的精品咖啡,在台灣喝到好咖啡一點都不難。
當在家沖杯好咖啡已不再是一件難事,是什麼讓咖啡館更迷人?

 

延伸閱讀: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漂洋來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灣,建構你我的歷史文明、生活日常

 

停下腳步 聽雨林植物細說台灣史

在台灣,有一群昔日活躍的雨林植物,如今零星散落各地
這是一本關於它們的小圖鑑、生態紀錄、應用文化
以及對台灣歷史、社會與族群的觀察筆記

 

--------------------------------------

 

通勤人擠人、工作出大包、戀愛全無順……人生到底能多累?
10/5-11/20,麥浩斯全書系,特價49折起,給你最全面的生活解方,救救你的鳥生活

搶救人生,這裡請進

滿699元,立即獲得工作日誌daily-logbook 獨家設計款 手提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生活 的頭像
    愛生活

    愛生活.365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