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常見的複方香料為「五香粉」、「八大味」、「十三香」、「台式滷味」、「百草粉」、「麻辣鍋香料」、「川式滷味香料」。
這些複方香料,看似毫無關聯,實則息息相關,且多從單一香料發想延伸,分為兩大系統:中國的「川式」以及適合台灣口味的的「台式」。
延伸活動:【好吃沙龍】跟著老藥舖調香!五香粉、紫雲膏與防蚊包
【出處/好吃32:香料學-台灣、東南亞、印度、中東香料裡的迷人事】
川式複方香料以「花椒」為首,台式複方香料以「八角」或「肉桂」為首
除了八大味有著相對嚴謹明確的品項外,其他則採取開放的態度看待。好比說,五香粉不見得是五種香料,十三香也不一定要固守十三種香料,它們早已進入加減的變化之中。更甚者,這些看似簡單的香料組成,被餐飲業者化身為不可外傳的......家傳秘方!感覺就更神奇與富有想像空間了!
為研發號稱的「獨家秘方」或「獨特品項」,各香料公司或餐飲業者紛紛推出不同的香料配方與比例,也讓整個味譜變化更精采芳富,不過即使百家爭鳴,一切尚有共通的基礎脈絡可循。
五香粉
以五香粉來說,各家品牌公司所推出的商用配方,若稍稍用心看其組成,比重與品項雖不同,但也不難發現其中的差異性與共通之處。
老廠牌、老字號業者,大都沿用早期香料配比,搭配邏輯是早年由中國傳來的,幾乎都以花椒為首,而台灣這些年專注於香料的公司,為迎合在地口味,則以八角與肉桂為主要的基礎香料,此為五香粉的基本邏輯。
但為什麼中國的複方香料會以花椒為首,而不是辣椒或胡椒呢?
花椒、胡椒、辣椒,統稱為三椒,其中僅有花椒是中國自己栽種產出的,其餘兩種皆為外來進口,也因為花椒在中國產地分布極廣,取得相對容易,早已進入一般家庭的日常生活裡,因此在中國的複方香料以花椒為首不足為奇。
對應到台灣現場,花椒的麻辣多數台灣人不太能適應(吃麻辣鍋時除外),我們反倒喜歡八角及肉桂的味道,所以台版五香粉,基本味便是以八角或肉桂出發來增減方。
八大味與十三香
以五香粉為基礎來增加香料種類,豐富其香氣層次,稱為八大味,也有人說是五香粉的加強版。
不過八大味是以花椒為首,並無八角或肉桂為首的版本。因為在台灣複方香料的演進,從五香粉就直接跳到十三香了。不過雖然跳到十三香,我們多半還是以「滷包香料」稱之,因為十三種香料組成,大概就是我們常見的滷味香料,以粗顆粒或香料原片呈現來做為滷包(台版十三香),且仍習慣以八角、肉桂作主味,花椒僅以配角的姿態存在。
八大味則是中國的複方概念,不過近年來,他們的八大味也不太常見了,反倒是十三香隨處可得,且多以香料細粉醃料的形態出現,以方便燒菜或醃漬食材,以滷包原片的型態反而少。
百草粉與麻辣鍋香料
從十三香或滷包香料往下走,就延伸出所謂的百草粉了。百草粉是一種概念,並非真的使用一百種香料,取其百字,表示比十三香或滷包更複雜,香氣更豐富之意。
因此要以花椒、八角或肉桂為首皆可,甚至也可以用小茴香、草果、肉豆蔻甚至以苦味很明顯的木香來發想。
百草粉無特別規定,只要香料種類夠多,香氣層次感豐富,都可以稱為百草粉。不過它通常是細粉的型態,用以醃料為主,若是以粗顆粒狀或原片香料出現,則可以另外看待為麻辣鍋香料。
若將台灣與重慶、成都三地的麻辣鍋香料相比,重慶的麻辣鍋香料相對簡單,成都複雜,台灣則介於兩者之間,差異便在於各地選擇的油品搭配了。
川式滷味香料
四川當地的滷味香料,同時也是香料演進裡最複雜的一環。
在中式香料理,大概就屬成都使用的香料種類最多最複雜。在成都的大型農賣市場(傳統市場)裡,隨意就可以找到四、五十種中式香料,川式滷味的香料配方更常多達三、四十種。
香料從最基本的單味香料,不管是花椒也好,八角、肉桂也罷,一路演進,不管是五香粉,或是到達極致的川式滷味,造就了無數人口中的傳家秘方,只要你喜歡,願意花點時間,就會知道香料的好玩之處了,然後帶點玩心,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傳家秘方!
延伸活動:【好吃沙龍】跟著老藥舖調香!五香粉、紫雲膏與防蚊包
【好吃沙龍】跟著老藥舖調香!五香粉、紫雲膏與防蚊包
課程學習
發掘更多中藥櫃裡的台式香料,請看:
電影《香料共和國》裡有一句台詞:「生命中不能沒有香料,就像不能沒有太陽。」香料在日常生活裡無所不在,從阿嬤的滷肉、便當裡的排骨飯、宵夜的滷味、冬天的熱紅酒到想療癒時的蘋果塔,無所不在,
它是食物裡的隱味,是創造味覺層次的要角,只是太過隱晦、太過日常,以致我們常常遺忘了它。
甚至,很多人都不記得,以前我們可是都在中藥行買香料的呢!
這一期,就讓我們從台(式)香料出發,接著走到充滿各種氣味的東南亞香料街,逛逛歐美、印度香料的紙上香料展,最後來場中東的香料旅行,了解從掠奪到日常,五百年來的香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