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長相圓滾滾的小西氏石櫟,不只可愛迷人,樣本抽查從七歲小兒到60歲工程包商都有;也很常見。

尤其在台中大坑、南投魚池埔里一帶,數量極多!

3月是抽芽期,花期則在5.6月,果實要到隔年10-12月才會成熟。

果然可愛教主的出道是需要漫長準備的啊!

可重複觀看、不限次數學習的臺灣橡實植物繪圖線上課程:植物繪圖-油性色鉛筆教學:臺灣橡實簡介、觀察與繪製

【作者/林奐慶;出處/臺灣橡實家族圖鑑: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

 

 

 

小西氏石櫟最早是由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技師」的小西成章先生,於1906 年6 月在臺東廳採獲,故早田博士取其姓氏做為種小名konishii 命名之。

盤子狀的殼斗,托載著扁圓的堅果,而且是殼斗家族中少有果實可以比葉子還大的成員。

這矮矮胖胖的有趣外形讓她在與其他果實並列時,幾乎每每被人一眼相中並大呼「好可愛」!

抽樣年齡層小從7歲男孩、大到60 歲工程包商皆有,屢試不爽。

例如有次在中橫路上遇到半路攔車的父子檔,他們的單車騎不上武嶺而需要搭一段便車。

那男孩年紀才7 歲,上車後看到我放在盒中形形色色莫約二十多種橡實,只見他慢慢挑起小西氏石櫟,對爸爸說:「這個最可愛。」接著又放了回去,但當時我未反應過來,等到分別之後想起這件事才後悔沒把那果實送他。

 

還有一次正在替橡實們拍照時,剛做完工程回來,口中還嚼著檳榔的房東先生走了過來,一手就拿起其中的果實說道:「這看起來嘛古錐古錐,甘ㄟ塞齁哇?」

一看又是小西氏石櫟,邊說時還不忘露出滿嘴鮮紅唇齒對我微笑。而我自己也端詳好一會,就想參透她的魅力所在。

 

小西氏石櫟不但可愛,也非常容易親近,尤其在臺中大坑、南投魚池埔里一帶數量極多隨處可見,喜歡在森林的中下層,以基部多分枝主幹的小喬木形貌出現。

我在蓮華池工作時,聽那邊的居民都以臺語「幼葉肚仔」來稱呼這常見的樹木,其中「幼」與「幼齒」
的幼同音同義,用來形容葉子很小的意思,「肚仔」是他們對殼斗科一類植物的泛稱。

而同樣在那常見但葉型大上許多的短尾葉石櫟,則稱以「大葉肚仔」區別之。
小西氏石櫟另一常用的俗名為「油葉石櫟」,有一說是因其葉子表面油亮而得名。

 

但讓我感到十分好奇的是,臺語的「幼」與「油」聽起來頗為相似,只是音調不同,且剛好都用來稱呼同一種植物,難道這會是單純的巧合嗎?

據我所知最早記載「油葉」一詞的文獻,是由佐佐木舜一1928 年所著的《臺灣植物名彙》和1935 年的《臺灣主要樹木方言集》中所載錄的「油葉肚仔」,且詳說這是羅東郡三星與臺南州薪化郡的閩南人對短尾葉石櫟的稱呼,而未提到小西氏石櫟的任何俗名。

但1936 年金平亮三卻在《臺灣樹木誌》記載「油葉肚仔」是埔里、能高一帶對小西氏石櫟的俗稱,或許就是從這開始後來的書籍皆稱之為油葉石櫟的吧。

現今我們已經很難去釐清為何佐佐木舜一與金平亮三對「油葉肚仔」的認知會完全不同,但至少可以確定埔里居民所稱的是「幼葉」而非「油葉」。

過去在山中長大的小孩,物質雖然貧乏但卻很懂得利用大自然賜予的資源,例如每年的深秋他們就會在小西氏石櫟樹下收集熟落的堅果,接著整顆丟進燒熱的土堆中去「炰( ㄅㄨ ˊ)」,就變成打牙祭的零食了。但若不懂得竅門的話,在吃之前還得花一陣功夫克服那堅厚的果皮

曾經就有一位居住在山中的老長者示範他快速剖開小西氏石櫟的方式: 將堅果立好後只要拿鎚子敲向最尖端,堅硬的果皮即應聲裂開露出其中的種子,確實是快又方便。

而炰過的小西氏石櫟風味極佳、十分香甜,在眾多家族成員中也算是一絕。

 

喜歡橡實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這本【2022臺灣種實週曆

預約2022美好的一年,與大自然貼身生活

 

可重複觀看、不限次數學習的臺灣橡實植物繪圖線上課程:植物繪圖-油性色鉛筆教學:臺灣橡實簡介、觀察與繪製

 

 

看更多:臺灣橡實家族圖鑑:45種殼斗科植物完整寫真

歷經10年走訪拍攝,深入每一座有橡實的臺灣山林,
是一本最完整,傾注所有熱情的臺灣殼斗科植物圖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愛生活 的頭像
    愛生活

    愛生活.365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