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不是金門

◎高粱◎
利未亞的禮物:🌿 高粱|Guizhi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提到高粱,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都是金門吧!可是你知道嗎?金門不是高粱的故鄉,非洲才是。

小時候住在阿公家,躬逢台灣高粱栽培最盛時代。那時候很多鄰居的農田栽培高粱,採收後,會把高粱直接曬在柏油路上,讓往來車輛去輾壓穀穗,借此讓高粱穀粒脫穗。而我,總是調皮地騎著腳踏車在高粱上來來回回,仗勢就算摔倒了也有高粱替我墊背。這大概是玉米之外,我個人另外一項童年記趣。

回顧台灣的高粱栽培史,差不多就是糧食植物版醜小鴨變天鵝的故事。高粱從無關緊要,沒什麼人愛的雜糧飼料作物,搖身一變成為釀酒必備佳糧。

高粱在台灣栽培的歷史悠久。早在一六八五年蔣毓英編寫的《台灣府志》便已經出現高粱的記載:「薯黍:葉長大如蘆,粒差大而色赤,俗呼蘆黍,即秬黍也。」文中提到的薯黍就是高粱,一般常寫作蜀黍。而蘆黍是台語及福州話對高粱的稱呼,羅馬拼音為lôo-sé、lôo-sué,後者常被誤寫「落穗」。原生於拉丁美洲,明代才引進的玉米,之所被稱為玉蜀黍就是因為植株形態與高粱相似。除了番麥,台語也稱玉米為番蘆黍。

利未亞的禮物:🌿 高粱|Guizhi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不過,清代的史書有不少都是只記錄這項作物,卻沒有更多描述。我想這或許就是高粱做為醜小鴨的證明,因為重要性太低,所以只列出,完全不提如何栽培與食用。如巡台御史黃叔璥一七二二年的著作《台海使槎錄》,在一長串的糧食作物中列出「秬黍、蘆黍」。一七七四年《續修台灣府志》:「蘆黍,西北方名高粱。」倒是點出現在大家較為熟悉的名稱高粱,應該是來自中國西北。

由於不是主要糧食,早期除了降雨量較低的澎湖種植較多,台灣本島只有零星栽培做為飼料。直到一九五年代自美國引進新品種,並經由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試驗及育種成功,於大肚山台地等缺乏灌溉系統的地區推廣栽培以供釀酒,高粱種植面積才開始逐步增加。

一九八年代,因稻米生產過剩,反倒成為高粱栽培契機。當時政府保價收購稻米,稻米栽培面積一度逼近六十五萬公頃。然而,國人飲食習慣卻隨著經濟發展而趨向多元,導致稻米需求降低,供過於求。於是,為了減少稻米生產量,一九八三年農業單位推行「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六年計畫」,以及後續又延長六年的「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後續計畫」。此一舉措,成為推動台灣西南部大規模栽培高粱的主要動力。自一九八四年起,雲、嘉、南、屏,高粱栽培面積自原本的七千多公頃逐漸提升,一度高達兩萬七千多公頃。

那是台灣栽培高粱鼎盛時期,高粱成為僅次於玉米及花生的重要雜糧,西南部農家子弟熟悉的穀物。除了交由菸酒公賣局釀酒,也代替部分玉米做為飼料。然而,高粱的命運就如同其他作物一樣,無法抵擋二〇〇二年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衝擊。因為在國際上不具價格競爭優勢,國內高粱栽培面積跟其他農作物一樣快速下滑,最後只剩下金門還保有較大的栽培面積。

製酒一直是我國栽培高粱最主要的用途,金門高粱酒、馬祖的八八坑道高粱酒、嘉義酒廠的玉山高粱酒,都是國內知名的高粱酒品牌。當然,高粱可不僅僅是用來製酒或替代玉米做飼料,它是可以食用的多用途雜糧作物。

《本草綱目》當中有非常詳細的描述,包含名稱由來,因為最早是蜀地開始栽種,所以稱為蜀黍。也沒有遺漏高粱的外形特色、栽種採收季節、紅黃兩色不同品種。最有意思的是李時珍還列出高粱的種種用途:釀酒、作糕、煮粥、救荒、養畜、作掃把、織薄蓆、編籬笆、當燃料。如果無法想像,可以親自走一趟金門,就有機會嚐到將高粱加入稀飯煮成的「蘆黍糜」,做成類似年糕的「蘆黍粿」、製作成茶點的「蘆黍餅」。也別忘了買一對去掉穀粒的高粱穗桿製作的掃把或提籃,相信一定對高粱印象深刻。

利未亞的禮物:🌿 高粱|Guizhi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與稻、小麥、玉米、大麥並稱人類五大糧食,而且特別耐旱的高粱,有駱駝作物之稱,其起源與馴化一直是植物學家重視的議題。目前相信人類採集野生高粱大約已八千年,蘇丹南部稀樹草原應該就是野生高粱的起源中心。高粱從此地開始向外傳播,往南往西進入東非、中非、西非,也跨海進入亞洲。

林奈曾兩度命名這種植物,分別是一七五三年命名為 Holcus sorghum,一七七一年命名為 Holcus bicolor。一七九四年,德國植物學家康拉德·莫希以高粱為模式種發表了高粱屬,將林奈第一次命名的種小名升格做為新的屬名,結合林奈第二次命名的種小名,將高粱命為 Sorghum bicolor。屬名源自義大利語對高粱的稱呼 sorgo,種小名意思是兩個顏色的。

到台北求學之後只剩下每年寒暑假各一次,聊勝於無的返鄉儀式,農村生活越來越遠。此時,台灣高粱栽培面積正快速下降,雲嘉南平原的地景地貌不斷改變,加上機械化之後,鮮少有人將高粱穗鋪在大馬路上,騎車黏壓高粱的回憶彷彿悄悄在我生命中消失了。

幸運的是二一八年金門林務所邀請我到植物園演講,搭機離去前特地四處走走看看,連綿到太武山腳的高粱田突然間將我拉進了時光隧道……。

利未亞的禮物:🌿 高粱|Guizhi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內容出處:《利未亞的禮物》 / 麥浩斯出版

📚《利未亞的禮物》📚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343
 

利未亞的禮物:🌿 高粱|Guizhi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不要侷限在雨林之中,

打開你的心,它會帶你到更寬廣的世界。

✦ 胖胖樹的「熱帶植物誌系列」終於要繞地球一周!

胖胖樹的雨林書寫,從《看不見的雨林》出發,《舌尖上的東協》、《悉達多的花園》、《被遺忘的拉美》,一路穿越東南亞、南亞與拉丁美洲,最後終於要走進非洲,展開此系列的最後一塊拼圖。系列書寫由雨林植物帶入世界宏觀,以地理、歷史為橫軸與縱軸,期望透過植物牽引的千絲萬縷,深入理解植物與人類長久以來的密切關聯,由此看見台灣與世界連結的大歷史。

 

✦ 植物的力量無所不在,發現非洲植物的魅力

眾多非洲植物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中,就如瓜子的原料西瓜子、六月燦紅的鳳凰木、故鄉不是金門的高粱、阿拉比卡咖啡、迷迭香、蒔蘿等芳香植物⋯⋯。書中第一部即從大家熟悉的電影、書籍與日常經驗說起,從新的角度再次認識我們周遭的各種非洲植物,才發現原來雨林植物與我們所吃、所用、所看的關係竟如此緊密,更加感受到植物無時無刻帶來的療癒與啟發。

 

✦ 給大人的植物學!原來浩瀚的植物學可以這麼有趣

如果,你也學植物學到懷疑人生,如果你有看到植物就想認識一下卻苦無方法的症頭,如果你對植物深深著迷,想知道究竟什麼是植物學?請一定要打開這本書,來看看胖胖樹為大家準備的「給大人的植物學」。

如何栽培與蒐集植物?什麼是莖?不能不懂的葉相學?果實種子的秘密任務?植物學不一定要艱難學習,書中從更生活化的角度切入,一步步了解植物形態、分類、生態、植物地理、民族植物學等各層面,希望幫助大家用更輕鬆的方式學習植物科學!即使不是植物相關科系,也能成為植物達人!

arrow
arrow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