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導覽,大概都會有學員提出類似的問題:「老師,請問為什麼植物有毒?有奇怪的味道?為什麼植物會長刺、長毛?為什麼植物有這麼漂亮的花紋?」

利未亞的禮物:◎請別吃我◎ 植物的自我防衛🌿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植物幼苗葉片上的斑點有助於降低被啃食的機會,提高幼苗存活率

更特殊的是有一些植物葉片會產生各種花紋或斑點,特別是在幼苗的階段,以便讓植物可以順利度過脆弱的幼苗期。如觀葉植物當中的非洲面具便是如此,葉片上白色的紋路只在幼株身上可見,成熟後就消失了。我總是戲稱這植物屬於「小時了了」的觀葉植物。

在葉片上產生斑紋、斑點,除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植物」、不像葉子,我覺得最了不起的是,有些斑點是擬態昆蟲在葉片上產卵,或是模擬受到病毒感染,藉此讓昆蟲或其他動物以為早有先馳得點的競爭者,或是認為植物已經不健康而離開,大幅降低被啃食的機會,提高幼苗存活率。

一些森林裡的大樹,當葉片上有過多病蟲害時會落葉,直接把這些不健康的葉子跟病源通通拋棄,然後快速吐新葉。這種熱帶地區快速落葉的現象,科學家稱為瞬時落葉,我則喜歡稱之為「換葉」。這些樹往往高達數十公尺,蟲隨著葉片落到林地裡,恐怕沒辦法在吐新芽時爬回冠層,將活活被餓死,或是被其他森林底層活動的動物吃掉,彷彿一場無聲無息的殺戮現場。

還有一些植物會跟螞蟻共生,讓螞蟻住進自己的體內,讓其他動物不敢任意進犯,就像是雇了傭兵一樣。例如非洲猴腦鹿角蕨,一整個螞蟻窩,一般動物絕對不敢動歪腦筋。

當然,更多植物會選擇一種以上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或是有毛又有毒,或是同時有刺有精油,或是有斑紋又有毒,彷彿直接對動物發出警告:「我有毒!不要吃我。」

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自我保護機制。保護機制越多,被吃掉的機會就越低,在弱肉強食的生態系統中才有辦法存活。當然,植物是生產者,動物是消費者,動物仍舊會演化出吃食各種植物的能力。甚至一些昆蟲的幼蟲,又藉由吃食有毒植物,把毒累積在體內,減少自己被更大型動物吃掉的機會。

我們人類,其實也跟植物一同演化,演化出可以吃含有精油、特殊味道植物的能力。不然,那麼多動物或昆蟲不敢碰、不喜歡的植物,如何成為香料?

看似在食物鏈最底層的植物,仍舊懂得使用各種強大的武器,還有欺騙的手段,甚至拉幫結派,以求自保。看似脆弱,實則強大無比。

內容出處:《利未亞的禮物》 / 麥浩斯出版

📚《利未亞的禮物》📚
👉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66343
利未亞的禮物:◎請別吃我◎ 植物的自我防衛🌿

( 圖片來源:麥浩斯出版社)  

不要侷限在雨林之中,

打開你的心,它會帶你到更寬廣的世界。
 

✦ 胖胖樹的「熱帶植物誌系列」終於要繞地球一周!

胖胖樹的雨林書寫,從《看不見的雨林》出發,《舌尖上的東協》、《悉達多的花園》、《被遺忘的拉美》,一路穿越東南亞、南亞與拉丁美洲,最後終於要走進非洲,展開此系列的最後一塊拼圖。系列書寫由雨林植物帶入世界宏觀,以地理、歷史為橫軸與縱軸,期望透過植物牽引的千絲萬縷,深入理解植物與人類長久以來的密切關聯,由此看見台灣與世界連結的大歷史。
 

✦ 植物的力量無所不在,發現非洲植物的魅力

眾多非洲植物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中,就如瓜子的原料西瓜子、六月燦紅的鳳凰木、故鄉不是金門的高粱、阿拉比卡咖啡、迷迭香、蒔蘿等芳香植物⋯⋯。書中第一部即從大家熟悉的電影、書籍與日常經驗說起,從新的角度再次認識我們周遭的各種非洲植物,才發現原來雨林植物與我們所吃、所用、所看的關係竟如此緊密,更加感受到植物無時無刻帶來的療癒與啟發。

 

✦ 給大人的植物學!原來浩瀚的植物學可以這麼有趣

如何栽培與蒐集植物?什麼是莖?不能不懂的葉相學?果實種子的秘密任務?植物學不一定要艱難學習,書中從更生活化的角度切入,一步步了解植物形態、分類、生態、植物地理、民族植物學等各層面,希望幫助大家用更輕鬆的方式學習植物科學!即使不是植物相關科系,也能成為植物達人!如果,你也學植物學到懷疑人生,如果你有看到植物就想認識一下卻苦無方法的症頭,如果你對植物深深著迷,想知道究竟什麼是植物學?請一定要打開這本書,來看看胖胖樹為大家準備的「給大人的植物學」。

 

 

arrow
arrow

    愛生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